首页 > 要闻 >

全球热文:西泠名家|茅大为:小印大雅 巧思离群

发布时间:2023-04-15 08:05:49 来源:杭州日报

近些年,他的印章总是嘉德篆刻专场拍卖的第一号拍品,时人誉为拍卖场中的“一茅当先”;四十多岁,他始学浙派篆刻,古稀之年又立意变法,以金文入篆,自谓衰年开窍,对得住自己多年来求真尚美的刀笔探索。如今,茅大为雅居吴山,自书“平常心”横幅悬于门墙,品茗赏花,以书画篆刻自娱,“有此陋室,面对吴山,沐浴天风,刻章、写书、作画,会三五友朋,悟游戏三昧,赞余余不客气,骂余余不生气,以老顽童之名笑傲江湖,不亦乐乎!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茅大为,1947年生于杭州,祖籍绍兴。号清斋,室名百漏轩、小观乐楼、天风阁。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,并入编《中国篆刻 全集》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》(篆刻卷)《现代印人名鉴》等书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西泠印社社员、西泠印社美术馆顾问。

治艺篆刻

“以天分为君勤奋为臣”

印信百年,西泠不老。茅大为与西泠印社的缘分,其来有自。“我生在杭州,祖籍在绍兴安昌。先祖明万历十三年(1585)乙酉恩科武举人茅应泰建造的‘茅家台门’,虽年久失修,门楼尚存,现被安昌政府立碑保护。”茅大为说,“家业传自父辈,已在杭州经商为业了。家父是杭州聋哑学校董事,结交了一些当时的文化人,也收藏了不少古玩字画,并常常带我们观摩书画展览。”

金文 鹤鸣九皋

孤山上的百年名社,茅大为自幼熟悉。他记得读小学时,一个下雪的冬天,父亲领着他和哥哥从菜市桥出发,故意不打雨伞,迎雪前行,在孤山四照阁里饱览湖山雪景,喝上一杯热茶后再冒雪返回,棉裤被积雪浸透也浑然不以为意,雅兴如此。

茅大为的兄长茅大容是篆刻名家韩登安的入室弟子,先期走上了专业篆刻之路,进入西泠印社篆刻创作室工作。“那会儿,我先下乡务农,回城后在机械厂做工人,”茅大为说,“虽然自小喜欢书画篆刻,但真正静下心来学习书法篆刻,已是改革开放后成家立业之后的事了。”

四十多岁利用业余投身篆刻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但茅大为认为,“治艺以天分为君,勤奋为臣。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。”因陋就简,茅大为把自家厨房兼作为书房,每天晚上在别人看电视休闲之时,他独自在小屋里钻研篆刻,直至深夜甚至天明。那时,邻居们只要听到茅大为关锁厨房门的声音,就知道是后半夜了。

篆刻 福履万年绥
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日韩的朋友,特别喜爱大陆的传统书画篆刻,西泠印社当然是他们必到之处。为这些嘉宾刻章交流兼赚外汇,也成为当时印社的一件要事。当时茅大为已有了些篆刻经验,经常被邀至孤山,到业务繁忙的西泠印社篆刻组那里帮忙,“BP机收到短信,我就上孤山,刻一个字有几毛钱不菲的报酬不说,还能有大量的佳石供我们挥刀练手。最重要的是,篆刻组如余正、吴振华等师友的言传身教,大受补益,真是乐在其中,兴趣日增。”

篆刻 呦呦鹿鸣

一方印章,一份传承,方寸之间,凿刻并展现着汉字的灵性。天赋较高且勤奋好学的茅大为水平迅猛精进,连续五次入展国家级书画篆刻大展,又在西泠印社举办的首届篆刻评展中拔得头筹。继1990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后,1994年在朱关田和余正的举荐下加入了西泠印社,遂与其兄茅大容一起,传为兄弟皆为西泠印社中人的佳话。

半子之先

“诗文书画金石佳”

艺术是寂寞之道,更是创新之道。入社之后,茅大为的篆刻虽在线条、刀法、字法、章法、意蕴上有了一些面目,但他慢慢觉察到,“北派粗率浙派僵”,自己的作品犹如“裁缝拼旧布,村姑炒冷饭”,缺乏创造力,苦于瓶颈不能突破,大约在其六十岁时,一度心生封刀之念。

金文 酒瓶花影七言联

这时,一位圈中好友邀请他赴福州散心,游鼓山名胜,一路但见游人赏评摩崖题刻兴致勃勃,顿然醒悟:历代摩崖石刻,虽自汉以降少有佳者,为何绵延千年生生不息,乐此不疲?因为后来者要继承传统,要寄托精神,要表现自我,要创造未来。“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高峰矗立,不求尽多学习,岂敢轻言超越?”回来之后,他便刻了一枚印章“元亨利贞”,大异昔作,他笑言,“虽然印坛先贤流派纷呈,硕果累累,后人欲占半子之先谈何容易,但我们还是不能气馁,人文精神传承,重在参与啊!”

金文 一味霸悍

篆刻 一味霸悍

心结既开,茅大为又开始了新的追求。转眼到了古稀之年,一次在朋友家中见到了数以百计的齐白石手刻原石,如小人暴富,七窍震荡:齐白石以前人罕有的勇气和胆识完成变法,“戛戛独造,超越千古,真我师矣。”于是他立志“衰年变法”,告别以前那些“人云亦云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”的作品,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。

国画 仰天不作腾云想

机缘巧合,一次偶然的机会,茅大为得到岐山出土商周鼎彝原拓数十件,如获至宝,日日临写揣摩,并查检相关资料,思路豁然开朗:前辈大家无一例外,都择定一种篆书文字作为入印基础,何不以改造金文大篆为突破口,达到书印统一,朱白印一致,创造有鲜明个性之印风?茅大为悟到了努力的方向。

于是,他专心收罗金文史料,尝试对金文形体进行合理的变革。历时三年,数易其稿,终于完成了一部较为满意的金文“千字文”创作,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。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关田对该书评价甚高,“弘既往之风规,导将来之器识,洵然高明,不俗于世。”

诗经名句组印二十四方

去年,西泠印社集团“西泠清芬”专题首场社员作品捐赠展,茅大为慨然将此洋洋四十二条屏千字文原件,连同尝试以金文入印之《诗经》名句24方印原石捐献出去。“我以前的印章不是浙派就是海派,鲜有属于自己的面貌,而这24方印,初步确立了自己新的印风,虽未必成熟统一,但作为变法途中的转折点,或可窥见辛勤创作的心路历程。所谓芥子纳须弥,小小印石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手段,寄托着殷切的期盼,得失寸心知啊!”

巧思离群

“不胜欣慰之至也”

茅大为为人爽直率性,有人笑称其为“老顽童”或“老愤青”。对于艺术圈的是非,茅大为爱仗义执言,倘有大不平,便拍案而起,或讽或刺,直抒胸臆,也不怕得罪人。

篆刻 齐以达观

他却常说自己是“返城农民”。每年他都要到当年插队务农所在的萧山桃源乡去几次,那是他的第二故乡。“最难忘作为知青下乡的那段岁月,喜怒哀乐,困苦锻人,没齿难忘。”

金文 千字文(局部)

“古人篆刻思离群,舒卷浑同岭上云。看到六朝唐宋妙,何曾墨守汉家文。”浙派篆刻开山鼻祖、西泠八家之首丁敬的这首诗,一直激励着茅大为。

金文 西出阳关有故人

“对于长寿,我无奢望。作为印人,独立创新,则寤寐思之。”年过古稀的茅大为说,“这些年来,我写字、画画,诗文兼修,还花力气搞鉴赏,最终的目的,都是为了篆刻。艺术的真谛和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努力创作,彰显个性,传播美好。而艺术创作是顿悟,是冲动,甚至是酒后的疯狂。”

国画 天中丽景

茅大为从不为名利所羁绊,“优秀的书画篆刻作品是无意于佳乃佳,得匠外意,是天人合一,不可复制,是作者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生命的表达。我喜欢书画篆刻,足我所好,玩而老矣。倘得能有一两件作品流传后世,则不胜欣慰之至也。”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2015-2022 时代消费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  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